IMG_0597  

 

為了調理身體,每週都有一天須起個大早,到一著名的中醫處排隊等候掛號。 

每次排隊,總會有幾個熟面孔,為了排遣等候的煩悶,漸漸地就聊在一塊兒了!

 

年長的,多半述說生活的艱苦,數落兒女的不是,再彼此相勸要靠自己,要

想得開,自己照顧自己。 初老的中年人,則哀嘆生活不易,好不容易將孩子

養大,又要轉而照顧年長的父母,自己的身體也大不如前,不敢預想也顧不得

自己將來的老年生活。年輕的,一派輕鬆,戴著耳機,身體搖擺,悠哉悠哉。

 

有一回排在我前頭的,是一位年紀與我相仿的單身女士,親切和善,眼神慧詰,

與她聊著聊著就聊到對年長父母的照顧。她與我相似,都與年長的母親同住,

兩位媽媽的年齡也相仿。為了照顧母親,她辭去原先所任的公職,改為在家

編寫專業書籍。但幾個月下來,從母親處所接收的,幾乎總是負能量。有些老

一輩的人,不太輕易說感謝的話,慣常用責備的口吻表達情感,認為兒女的

回饋與付出是應該的,即使心裡有感於兒女的犧牲,也不輕易承認,恐危及

自己的威信。

 

她告訴我,她常常在想,自己到了母親的年齡,會是什麼樣貌,什麼性格?

會不會也成為自己所不喜歡的人?會不會也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傳輸的都是

負面的信息? 想著想著,就決定準備一本小本子提醒自己。記錄母親每個年

齡中的所言所行,有那些是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不愉快的,等自己到達那個

年歲時,翻開看看,提醒自己不要重複這樣的言行舉止。

 

前陣子讀到張曼娟的文章,說到陪伴父母的老去就是預習自己的老。這話說

得挺貼切。但很多時候,陪伴的過程是一陣心緒與生活上雙面的混亂,若無

其他幫手,恐怕連靜下來省思的機會都是一種奢侈了。很多時候,照顧父母

的初衷是回饋慈恩,但真正上演的戲碼卻是相愛相恨交織而成的生活狀態。

 

自今年初接母親同住,我也經歷了許多混亂,情緒的巨幅波動,生活常規的

重整,個人生涯規劃的暫停,因爆怒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審美觀,價值觀的

受挑戰...等等。所幸我有姊姊的扶持與協助,有教會友人的諒解與關愛,有

社區鄰居的親切問候,有從信仰中得來的力量與安慰勸勉,使我波動的幅度

漸趨平穩。

 

每一次姊姊替換我照顧母親時,我就得以從其中跳脫出來,重新省思自己的

所行所為,所失所得。聖經羅馬書8章28節說到『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

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照顧母親的過程,其實也是

對自己的一種成全。雖然這代價挺高的,但有一天,我或許會因這段時間的

磨礪,而成為一位更成熟,更讓人心怡的老人。

 

在最近一期的天下雜誌中,張曼娟說到:「我很感謝上天對我的厚愛,

我爸爸若早20、30年發作,我成長過程一定很悲慘,我一定不是現

在的我,我已經有包容接納這一切的能量才發生。我也很感謝我爸爸,

撐到90歲才發作,」經過混亂,重新以感恩的心態,來理順,審思照

顧父母的過程,該是我當前最大的課題吧!

 

《禮記.禮運》說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前讀書時只

照著背,現在讀來,這樣的境界,真是理想社會的雛形。希望長照的規劃,

能越來越符合需要,幫助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過上愉快的生活!

 

 

 

arrow
arrow

    陶立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